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经营软性隐形眼镜及护理用品的商家,必须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然而,记者从市工商局专业分局了解到,其辖区的12家眼镜店不少经营者竟不知道销售隐形眼镜及护理用品必须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持证经营者只有3家。
据悉,自2004年8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规定,隐形眼镜纳入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经营软性隐形眼镜及护理用品的商家必须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同时明确了高透氧硬性隐形眼镜(RGP)、角膜塑形镜(OK镜)不在眼镜店隐形眼镜范围之列,只能由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临床医院进行验配,并且保证定期复查。然而,工商执法人员在检查的12个商家中,没有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就相当于没有销售隐形眼镜及护理液的资格。为此,工商执法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商家依法进行了查处。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角膜塑形镜时要看清商标,识别防伪标志,以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在购买隐形眼镜时,要注意看商家是否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角膜塑形镜三种模式可供参考
一、与医院眼科合作模式
李晶伟最为得意的是整合了一批眼科专家资源。他说,市场推广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让眼科专家认可这个产品。目前,晶视佳准备与各个医院眼科专家进行合作,采取眼科专家推荐患者的方式,前提是与医生达成共识。李晶伟表示,加盟商在各个城市的专家资源都不同,因此,这种推广模式对加盟商的要求较高。
二、公益教育渗透模式
另外,记者参加了武汉晶视佳赞助的中华小记者的联欢会。在联欢会后台设置了免费体验区,让现场的孩子进行免费试戴,当场公布试戴结果。或许是对于这个产品的初次接触,还有陌生感,会后,家长留下的联系方式并不多。李晶伟介绍,总部目前正在寻求另一种推广模式,其主要采取的是类似于此的公益教育渗透方式。
三、报纸广告宣传模式
对于报纸广告,李晶伟并不热衷。晶视佳曾在《楚天金报》投放过9个整版广告。每天接到的咨询电话最多80个,最少的也有40多个。李晶伟认为,在市场没有深度开发和平衡布局的情况下,大量广告可能造成费用与收益的不对称。 |